【深圳大学40周年校庆千场学术活动(第1196场)】聚集体科学:分子之上,苍穹之下
主讲人:唐本忠院士
时间:7月21日16:00
地点:丽湖校区守信楼(原B1栋)一楼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唐本忠,男,教授,1957年2月生。1982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5年、1988年先后获日本京都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日本NEOS公司中央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94–2021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2009年、2017年、2020年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院士。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院长、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先进功能材料研究。在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这一化学和材料前沿领域取得了原创性成果,是AIE概念的提出者和AIE研究的引领者。
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总引用超170,000次,h因子为181。在学术会议上作了500多场邀请报告,拥有100多项授权专利。现任德国Wiley出版社发行的Aggregate《聚集体》杂志主编以及20多家国际科学杂志顾问、编委或客座编辑等。
2007年获Croucher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奖。2012年获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MACRO讲座奖。2014年至今连续当选全球材料和化学双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获伊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Khwarizmi国际奖。2015年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1年获Nano Today国际科学奖。2023年获生物材料全球影响力奖。
讲座摘要:
为了更好的理解自然,科学家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并根据探究的层次构建对应的研究框架,例如研究物体的宏观科学和研究分子的微观科学。在此存在一种哲学联系,即还原论猜想,假设前者(即较大的物体)可被化解、拆解为后者(即更简单的分子)。还原论方法在过去数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并不总是适用。例如,当分子聚集时,聚集体可能呈现出与分子完全不同的特征和行为。一些化合物的单分散态分子在紫外光激发下不发光,但它们的聚集体则能发出明亮的光。这种光物理效应被称为聚集诱导发光。这表明与分子相比,物质在聚集体层次会展现一些新的特性及行为。与还原论相反,聚集体的性质不一定是其分子的简单线性加和,而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例如数量(组成的数量)、几何形貌(大小、形状和尺寸)、形态(无定形或晶体)和相互作用(吸引或排斥)。研究如此复杂的系统需要发展聚集体科学,即可用于聚集体研究的新科学框架。了解聚集体中对抗性、协同性、涌现性、多样性等特征的本质及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深远的科学意义。聚集体科学的研究将产生新的理论、规律、模型、假设等,并创造出能够促进对自然过程的理解、解决传统还原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新的认知。在聚集体层次建立新的理论和工作机理使得理性设计聚集体系统及发展新型先进材料成为可能。可以预见,聚集体科学的研究将实现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式转变,并为更高层次结构及复杂系统的探索和创新开辟新的途径。
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参加!